在洛扎县色村,色村党总支联合驻村工作队把“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徒木立信之举”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牢记于心,把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穿到帮扶的全过程,从帮山上放牧点卓玛老奶奶搬迁到山下小康村的点滴小事入手,以“严”的纪律底色、“实”的服务成色,书写“八规”精神在基层落地的温暖篇章。
严以修身强根基,杜绝“形式化”帮扶。自第十四批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,当得知83岁的卓玛奶奶跟患有残疾的孩子独居山上、生活不便时,工作队第一时间立下“帮扶铁律”:不搞“拍照式走访”,不做“台账式落实”,把“八规”中“密切联系群众”的要求落到“摸透民心”上。党员干部自带牛奶、生活必要物资,帮老人打扫房前屋后、捡柴火,在劳动中拉家常——“奶奶舍不得山上的山羊,担心山下没熟人”“怕融不进小康村的大集体……”两天时间,一本沾满草屑的《民情台账》记满4条真实需求,从“旧藏毯摆放床头”到“63头山羊如何处理”,每一项都紧扣老人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杜绝“拍脑袋决策”,让帮扶方案沾满“泥土气”。
搬迁时,党总支严守“勤俭节约”原则:不买新家具,从老屋子闲置的物资中整理出旧衣柜、木床、碗盆,党员们亲手洗净擦干;不搞过度布置,却特意把老人子女的旧照片修复装框,摆在她常用的木柜上——“八规”不是生硬的约束,而是“把钱花在刀刃上,把情用到心坎里”的自觉。
严以用权守底线,践行“阳光化”服务。“群众的事,必须透亮办。”党总支把“规范用权”贯穿全程:扎西的残疾补助、母子低保申请,邀请村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审核,每笔资金到账明细都遵循“四议两公开”原则进行公示。针对山羊养殖的难题,创新“党员牵头+村民认养”模式——党员干部带头宣讲政策,村民自愿认养山羊并按市场价支付费用,交易明细公开透明,既解决老人的“难舍情结”,又让养殖的收入有了保障。
日常慰问中,党员干部也严守“亲清界限”:自带扫帚、抹布帮老人打扫卫生,从不喝一口老人递来的酥油茶——“这不是跟老奶奶见外,是纪律要求我们不能给群众添麻烦。”但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,却把“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”:党总书记和党员们发现老人家里缺少棉被等物资,自发从家里拿出洗净的被褥、床单等,悄悄地放进老人家中;驻村工作队在巡逻时,发现晾晒的衣物未收,细致地将衣物叠好放进柜子里。“八规”划出的“红线”,反而让干群关系更亲。
严于律己树标杆,锤炼“务实化”作风。色村党总支以“八规”中“真抓实干”为导向,把“敢于担当”作为作风标尺:搬迁后建立“每周两天为慰问日”,党员干部轮流上门,帮老人收拾屋子、陪她散散步、聊聊天。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“把小事办实”的坚持。从“搬得出”到“住得稳”,工作队用“八规”精神涵养出过硬作风,不搞“一阵风”帮扶,而是把老人纳入“党员联户长效机制”,每人认领具体帮扶事项,推动培树文明新风行动及八规教育落地见效。
从山上到山下,变的是地理距离,不变的是“严守纪律、为民服务”的初心。色村党总支用行动证明,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高悬的“戒尺”,而是融入日常的“标尺”——当党员干部把“严”的要求刻进骨子里,把“实”的作风落到细节中,就能用纪律“硬度”撑起民生“温度”,让群众在点滴关怀中感受到党的作风建设成果,汇聚起心向党的强大力量。